人生遇到的課題,選擇面對或是逃避 – 逃避沒有你想像中的差,要看效益。

熊仁謙講過一個概念:人生遇到挫折,如果一直去喝那些自我安慰的心靈雞湯,有時候是無法根治的。能力不夠的狀態下,又想安慰自己,雞湯只會越喝越多。不如把精力用在增進自己的能力。

我偶爾看著台灣的新聞,非常的確定:如果我還在台灣,我絕對是一直看別人不爽以及抱怨,成為眾人眼中的神經病。
到了歐洲,口罩的課題我沒了,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課題。

回到熊仁謙的課題概念。

在口罩上,我有兩種選擇,一種是「適應它」於是我便能繼續好好活在台灣,跟大家一樣。一種是「避開」,但我得出國生活。

我適應不了,也拒絕適應。根本想法是:我才不想待在這個『所有人都能接受戴口罩的環境』裡!這不是我要的人生!
我的人生待了幾年在口罩國,我的人生就是「被清空」了幾年。

再回到熊仁謙的課題概念。遇到問題時,你是選擇「面對它、接受它、適應它」,還是「避開」?

這個哲學概念可以放到換工作上。

最常見的是「你現在的工作你覺得很痛苦,主管的個性很機車,不知道要不要換。」 社會上的主流價值會是:「任何公司都有機車主管,你現在在這公司遇到的問題沒有解,換到下一間,還是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吧。」

然而適應工作的每一個面向,可以無限上綱。適應了A,可以再適應B,一直到Z。

但若選擇換工作、避開,是有可能真的避開的。

如果你一避開,整個人生就都避開了,或是可以持續幾年。那「逃避」就成為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了。


而我到了歐洲後,新的課題會是:不會煮菜、生活上的對話有困難、點餐時看不懂菜單、沒朋友、新工作的挑戰、不適應氣侯。

我可以選擇「逃避」,躲在公司以及華人圈子裡,也可以過很久。也可以選擇「面對」去提升相關能力。

在這方面上,當然是選擇 「承認自己現在能力趨近於0,好好培養能力,才能追求我想要的生活。」

I have to say, 比起訓練「戴口罩」的能力,去訓練歐美生活的能力、適應氣侯的能力,他媽的還比較值得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