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我內觀

什麼是自己想要的24小時?以及身邊有什麼?以及什麼樣的生活模式?

1. 只要我到歐美,我追求的會是自己煮。那是大家的日常,也會是我想要的日常。

2. 我非常確信,只要我把我的海外求職系列整理出故事,一定超打動人心,因為裡面太多轉折了。但沒有很必需。

3. 我不在乎虛擬貨幣,我需要的是英文能力,而且是能接近聽得懂朋友之間閒聊的能力。 Meta 有再強的翻譯都沒用,你以為靠著翻譯有辦法跟當地人交朋友嗎?當別人覺得「跟你講話還要透過翻譯軟體的轉換時間,好累」後,人家有更輕鬆交談的選擇就不會理你了。

然而目前的科技,還沒有辦法瞬間讓一個成人,馬上得到一門語言的技能…

4. 好奇心。”住美國的黑人”應該是最接近我上輩子的血源了吧。但對於 歐洲,我有好奇心。那是一塊我不論怎樣都想要到上面的不同國家生活個幾個的大陸。我對它還有探索的好奇心。

洛奇在比較 冒險的美國文化 以及好賭的華人文化時,提過探索精神是美國人奉為紀念並且鼓吹的,是一種探險精神。不論是歐洲的大航海時代,或是美國拓荒者,那種血液永遠在我的體內。

5. 上一次去墨西哥是一年前了,至今我仍忘不了在 Cancun 的第一天早上,我睡飽後,小心翼翼的問在青年旅館的黑人朋友,他熱心的跟我介紹一番。 我高興的發現:幹,這裡能講英文!我的天堂!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