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無蔽讀書會後,在外面朋友問我:你在面試1個月期間,還能辦活動?除了故事麥要變成2週1場外、還接下「高雄前端設計聚會」、還在開新的XX聚會……你回首過去到現在,有什麼成長嗎?
一開始先直覺回答後,我發現他問的應該是”你到底從中得到什麼?”
對於別人,我會說是奉獻,因為他們有了我的活動,而有機會上台、有機會交流,而這扣的是我的能量。
對於我,我是為了好玩。不斷的開這些無聊的活動聚會,不斷的要找場地,還會面臨各種「關係破裂」「被拒絕」「活動不被喜歡」等等的刺激,但還有,被喜歡的刺激。
比方說我的憂鬱期要來了,原本某日的下午我應該是躺在床上耍廢感受憂鬱的,但如果遇到「叮!」一聲,發現有人報名講者了、或是夥伴傳來好消息了、或是該場地主決定要讓我合作了,我的憂鬱瞬間就過了。因為有值得開心的事。 老實說,我就是靠著這些「外部」來的刺激,來支持我在高雄平凡無奇的生活。
對我來說,任何事情都是沒有意義的,我是虛無主義信奉者。我住在這裡、我辦這些活動、我做的任何工作、事,都沒有意義。世界這麼無聊,我創造這些「刺激」「未知」「被拒絕」「被喜歡」來讓我感受到活著的一絲絲意義,充其量只是找事情給自己做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