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拒絕的我

在台灣疫情期間(5人群聚就違法)時我很渴望社交,約了一個朋友到我家吃飯,吃得很開心以及結束後到文化中心聊天到蠻晚。當下我們是開心的。

1️⃣ 友誼裂痕1

過一陣子,朋友改約我去他家吃飯,他先在line上說他媽也在,但應該不會遇到,這樣我ok嗎?我說ok。

當天,我們是晚上約吃飯,但當天白天他突然問我,他要外帶的烤肉店,他媽也喜歡吃要他順便買,所以有可能會碰面一下,ok嗎?我說ok.

我說:「但其實有長輩我會有點不自在喔,如果是一下下還可以,但一起吃個飯可能我會很難受。」他輕描淡寫的說「別擔心,我媽ok的啦。還是如果你覺得不舒服,我可以叫我媽迴避。」我說先不用啦。

他好像不知道我的焦慮,一直表示他媽很開明,沒事的。說他可能自己工作會晚到,我如果在外面等太久可以先叫他媽開門讓我進屋裡。

因為我們是認識一年的朋友了,我發現他好像太習慣課題分離,而看不出在此權力不對等的狀況。於是我用著害怕的情緒再跟他講一次。

問題點在於:他以為課題分離,不舒服就講,他就叫他媽離開就好。但是現在狀況是我要去他的家裡,他的家人若想一起吃飯,我是很難拒絕的。我只是個客人,我沒有什麼權力可以要求”對方家人迴避”,若真的要迴避的人是我才對,因為我才是那個外來種。

而一直以課題分離 + 兩性平權為追求的朋友,完全不懂我在害怕、為難什麼。而我要的,僅僅是『希望你知道我說”好”,是有在勉強的。』但朋友完全不在乎,覺得自己的情緒自己負責。

當天現場狀況是,我故意買飯晚到,想要避免跟他媽接觸;而他媽也只是在樓梯上看了一眼我就走了。

後來我跟朋友飯後散步聊天,現場談這件讓我很不舒服,又很害怕說的事。他依然無法理解。

不是什麼事情現場好好談,就一定會有好結果的。現場大聊特聊了30分鐘後,朋友稍微表示他稍微懂。但我存疑,而友誼裂縫已存在。而在他的人際關係世界裡依然只想要有真正課題分離的朋友,這樣才輕鬆。
「好,那我懂了。那這樣的話,之後我如果委屈就不會跟你說了。這是你要的課題分離。」

2️⃣ 友誼裂痕2

後來朋友失業,一直想找份普通的工作做。但他的行為模式卻是看著104上的職缺,研究了半天後,才會投,投了還會等待面試,面試完還會等錄取。我看這樣難怪半年找不到工作,便苦口婆心告訴朋友就算面試看起來再有機會,沒收到錄取通知前都不應該等待。

我很討厭對別人說教、教育別人的我,除非對方有釋出我給他的東西是有用的。

我感覺這件事情朋友覺得被我羞辱(說教),雖然他無法反駁,但我感到他強烈的不太能接受這種觀念。(難怪會待業快1年)

後來又過了幾週,朋友說他之前唯一等的工作,真的被通知錄取了!我恭喜他,但猜測對他來說,他應該會覺得自己的等待是對的吧,畢竟是他的人生經驗。

3️⃣ 友誼裂痕3

因為有前面2次裂痕的關係,我不再積極的跟朋友約見面。又過了2~3個禮拜,我line問他新工作混得怎麼樣,他說過得還不錯,但是工時短+薪水少,所以他又找了另一份打工,這樣兩份工的況狀下,收入好很多了。

於是我開口說:「有空再約吃飯啊~~」他也很快說「好啊」

他說他最近很想吃一家防疫便當120元的店,因為肉很多。
我看了資訊後,說這間我不太行,因為覺得礙似賣氣氛的加貴。你想吃肉的話,我最近也有聽到另一間防疫便當網路上好評的,才100元,等一下傳資訊給你。

結果朋友說了句:「抱歉啦,我比較挑食,現在便當100元以下的我都不吃了。」

想到我們這幾個月來的有著張力的關係,他說了這句話,連我推薦的一間餐廳都還沒看,直接否決。

我故意沉澱一天後,告訴他「這間120的,我無法」。
他回:「好」

於是我們就沒有在聯絡了。

我對這件事的看法:
我邀你吃飯是重視你這個人、想跟你交流。但你卻拿我提案的食物太便宜,只想吃美食而拒絕我。看來就是我在對方的重要性,已經低於食物了。


後來我連看到他的臉書貼文就不太爽,我也不希望我的臉書發文出現在他臉書上。於是我按了「保持距離」,讓彼此的貼文沒事不會出現在對方上。不解除朋友的原因,是因為我們之前有過好幾次『大吵』,但後來都有經過溝通而渡過了,所以我還不想解除。但這一次,經過無數個機會,我覺得沒救了。

我也是有一些自尊的。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